■草野·宇下
张晓峰(河南封丘)
最近,我的电话成了热线电话,不少同事纷纷询问我学车的事。去年暑假,我去驾校学车而且顺利地拿到了驾照,也算是“过来人”了。虽然暂时还没有购车计划,但我觉得,作为一名乡村教师,买车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遥不可及了。
春节过后,家离学校最远的齐老师买了一辆车。虽然是面包车,但也招来了众多同事艳羡的目光。大家纷纷围上来询问价钱,问是否省油,怎么办手续。问过齐老师,他们又问我开车是否容易学,哪家驾校比较好,考驾照花了多少钱。没过几天,沈老师就禁不住“”,也买了一辆车。
有些老师车买来了,却没有驾驶证,暑假正好可以学车;也有老师和我一样,车还没买,但准备先把驾照考下来。我算了算,今年去驾校学车的同事,大约有十几个。
这要在10年前,是想都不敢想的事。那时,我刚调到这个学校,工资不到400块钱。有几个年轻教师更惨,乡里的财政运转困难,不愿接收他们,学校只好从办公经费里每月给他们挤出60块钱的生活费。他们多次向反映情况,但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。忍无可忍,他们停课了。
虽然我们领着工资,但应涨的工资一直不能兑现,而且经常拖欠,也是一肚子怨气。终于,众多老师一起。最后,县委亲自到学校做工作,承诺解决问题,我们才开始正常上课。
做出这样的举动,我们也很无奈。的确,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,但吃饱肚子是前提。这也不怨谁,我想,当时受亚洲金融危机的波及,国家财政比较困难,加上乡村工资发放的体系存在问题,拖欠教师工资,在部很多地方已经见怪不怪了。
所幸的是,没过多久,我们乡村教师的工资开始收归县财政统一发放,和县城教师执行同样的工资标准。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,工资也在逐渐增长,每隔两三年就涨个二三百元。现在我的工资将近1800元,虽然和城市教师的工资还有很大差距,但10年间也算是翻了两番。不少同事先是买了摩托车,后来又买了电动车,如今,小汽车也开始开进校园了。
国家的发展仰仗于教育,教育的兴盛则依靠于老师。让老师们饿着肚子谈教育,只能是空谈。唯有工资待遇落实到位,生活条件可靠,才能促进老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。
■征稿
本报评论版“草野·宇下”栏目长期征集读者来信。我们期待收到来自不同地方的中国故事,倾听来自不同行业群体的声音,尤其欢迎来自基层的生动细节,反映时代进步的细微变化。
来稿以记叙为主,无须过多评论;务求简短,言之有物;务必真实,不虚构,不夸大。我们尊重表达的,相信真实的力量。愿用我们有限的版面,撑起一方发言的舞台。
来稿请注明“草野·宇下”,请勿使用附件。邮箱:
延伸内容: